Image
Image

總部網站

Scan the QR code to save for stay updated. A quick message from you helps us know you've connected!
扫码保存,获取更新。
请发个信息确认。
Image
+6014-984 4818

宗派定義與歷史背景


「宗」有「尊」、「崇」、「主」之義,引申為「獨尊」、「統攝」、「唯一」、「最勝」等含義。在佛教中,「宗」是指在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門中,獨尊某一法門為主,並以此統攝其餘所有法門,以建構自宗的教義體系及教團組織,稱為「宗」或「宗派」。 佛教發源於印度,傳入中國後,歷經發展至隋唐時期,各宗祖師依眾生根機與教理深淺,逐漸形成三論、唯識、天台、華嚴、律宗、密宗、禪宗與淨土宗等「八大宗派」。其中,淨土宗以「念佛往生」為核心法門,倡導依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本願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因其獨特的易行道,成為對普羅大眾影響最為深遠的宗派。

淨土宗的開祖


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,由唐代的善導大師(613—681)創立。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,總攝前代祖師之教義,深入闡釋了阿彌陀佛的本願與念佛的修行方法,使得淨土宗具備了完整的教義體系和獨立的宗派風貌,奠定了在中國佛教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。



淨土宗相承

釋迦牟尼佛

釋迦牟尼佛

釋迦牟尼佛,本名悉達多·喬達摩(梵文:Siddhārtha Gautama)(前623/563/480年—前543/483/400年[註 2]),古印度地區思想家,佛教的奠基人。釋迦牟尼出生於藍毗尼(今尼泊爾南部附近的王族家庭),為剎帝利種姓。佛教傳入東南亞後,信眾多稱釋迦牟尼為佛祖。

龍樹菩薩

龍樹菩薩

龍樹菩薩梵名Nagarjuna,佛滅後約七百年 (西元一五○~二五○年頃)生於南印度婆羅門種族之家;因其母樹下生之,而龍成其道故,名曰龍樹;壽二百餘歲。

天親菩薩

天親菩薩

相承論釋: 《往生論》一卷

曇鸞大師

曇鸞大師

釋曇鸞,未詳其氏,雁門人也。家近五臺山,神跡靈怪,逸於民聽,時未志學,便往尋焉;備覿遺蹤,心神歡悅,便即出家。 內外經籍,具陶文理,而於四論佛性,彌所窮研。

道綽大師

道綽大師

相承論釋: 《安樂集》上卷. 下卷
淨土宗判教:聖淨二門判

善導大師

善導大師

唐朝高僧善導大師(613—681)是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,世稱「彌陀化身」。
善導大師之著作,現存的世稱「五部九卷」:《觀經四帖疏》四卷、《觀念法門》一卷、《法事讚》二卷、《往生禮讚》一卷、《般舟讚》一卷。其中的《觀經四帖疏》古今大德皆尊稱為「楷定疏」或「證定疏」,奉為金科玉律,崇敬如經;印光大師讚言:「淨業行人之指南針」。

【淨土法門簡介】

Image

淨土宗的宗旨與特色


淨土宗宗旨:「信受彌陀救度,專稱彌陀佛名,願生彌陀淨土,廣度十方眾生」。此宗旨涵蓋了淨土宗的核心理念,從信仰的建立、修行的方法、終極的目標,到成佛後的菩薩行願,形成完整的修學體系。
淨土宗特色:「本願稱名,凡夫入報;平生業成,現生不退」。此特色彰顯了淨土宗最為殊勝之處:強調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,使凡夫眾生也能憑藉稱念佛名而往生報土(即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,為佛的真實報身所居之處,果報最為殊勝);並且在平生之時,其往生之業便已成就,現生便能得不退轉之位。

淨土宗的經典與傳承


淨土宗的教法體系,主要依據以下經典與論釋:
  1. 正依經典:淨土宗奉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為核心經典,稱為「淨土三經」,是淨土宗教義的根本來源。
  2. 祖師論釋:依龍樹菩薩《易行品》、天親菩薩《往生論》、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、《讚阿彌陀佛偈》、道綽大師《安樂集》為相承祖師論釋,這些論釋對淨土三經的義理進行了深入闡發,為淨土宗的教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。
  3. 善導著作:作為淨土宗的創立者,善導大師留下了豐富的著作,包括《觀經疏》(亦稱《觀經四帖疏》)、《觀念法門》、《法事讚》、《往生禮讚》、《般舟讚》等五部九卷。其中,《觀經疏》被譽為淨土宗開宗立教的根本祖典,對淨土法門的義理進行了權威性的楷定與闡釋。

淨土宗以其簡便易行、不分根機、無門無檻的特點,在東亞佛教中影響深遠,信眾最為廣泛。所倡「信佛救度,念佛往生」的法門,普被三根九界,令無數凡夫得度。面對末法時代煩惱重重、修行艱難的現況,淨土宗提供一條平實可行、成就迅速的解脫之道,深切展現阿彌陀佛慈悲平等救度的本懷,成為現代人學佛修行的重要依歸。 淨土宗為所有眾生帶來了希望,因為人人皆能念佛,所以人人都有希望往生。對於身處末法時代、煩惱重重的凡夫來說,淨土法門是一條既容易又殊勝的解脫之道,體現了佛法慈悲度眾的根本精神。